嬰幼兒游泳

帶寶寶去游泳時,需要哪些浮具呢?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帶寶寶去游泳時需要哪些浮具呢? 這其實是童趣的老師滿常被家長問到的問題。「老師我買這個泳圈適合嗎?」、「我們這週要去哪裡玩,適合買什麼東西讓孩子帶著去玩水?」。對於這些問題,今天很高興訪問到了筱崴老師小魚老師

第一個問題我們問到筱崴老師,帶孩子玩水時「是否」需要使用到浮具?

筱崴老師說到:「我會比較建議說是,孩子下水的時候少用浮具,然後去玩水」。「但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會需要用浮具,用來協助小朋友練習一些技巧、在水裡移動或是用攀附不同浮具的能力」。

下面我們會就一些常見的浮具,邀請到筱崴跟小魚老師來一一解說是否適合使用,以及如何使用。

脖圈

第一個常被家長問到的就是寶寶脖圈。

筱崴老師回憶到:「我其實給我們家的孩子用過,我覺得用脖圈的時候,家長的技巧要很好,這樣比較不會弄痛寶寶,時間也不宜過長」。脖圈會讓寶寶形成一個比較不自然的身體姿勢的動作,把寶寶的脖子稍微往上提,寶寶當下可能沒辦法去表達,但是他/她可能被套住的時候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也沒辦法去跟你說。

小魚老師補充說到:「帶寶寶去游泳接觸水是希望小朋友對水有興趣,但我想到寶寶脖圈在套住的時候,其實眼睛是看不到水的」。

使用脖圈時寶寶的眼睛是往上看,但是這個就跟我們想要的發展:讓小朋友對水有興趣,其實有一點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寶寶看不到水。尤其是月齡越小的小朋友更需要利用視覺去認識這個世界,看不到的時候其實有點是限制了對水的認識跟探索這個能力。

另外一個點是寶寶會不舒服。我們平常抱寶寶一定以大關節,比如說從屁股抱、從腋下抱,不會去撐著小朋友的頭把他/她抱起來,這其實有點是從頭部支撐小朋友身體的重量。小魚老師說到:「我自己是都沒有帶我二個女兒去用脖圈的原因,是因為我就是覺得以脖子為支撐點是件不舒服的事」。

之前有些新聞報導使用脖圈的小朋友有窒息的意外。其實應該是所有的浮具只要家長過於安心的時候,其實都是危險的。所以以寶寶脖圈來看的話,筱崴老師跟小魚老師其實都不太建議家長使用。應該說不是不能去做,但是有比寶寶脖圈更適合讓寶寶接觸水的方式。

一般的泳圈

一般的泳圈對於孩子來講可能還行,因為可以整個上半身都在水面上,即使不用手划可能腳動一動就可以移動。筱崴老師分享到:「我遇過孩子整個翻過來,沒有辦法出來,然後家長又沒有注意看,那真的很恐怖。我當下就跳下水把孩子拉起來,孩子其實都嚇到」。

所以家長不應覺得小朋友在水裡有浮具就是安全的,反而這才是最危險的。當家長覺得那個環境是安全的時候,但其實不是那麼安全。所以不管小朋友水性如何、能力如何,家長真的是需要一直注意小朋友在水裡的狀況。

小魚老師補充到:「一般泳圈的另一個缺點是,如果是一個緊張怕水的小朋友,你在一開始的時候給他/她泳圈,之後的困難點就是接下來會吵著每一次都要泳圈。其實又要花一點心力讓他/她適應沒有泳圈這件事,那不如一開使慢慢的陪著他/她、在水裡抱著他/她,享受在水裡的安全,而不用多那一步驟需要戒掉泳圈」。

手臂圈

筱崴老師說到:「手臂圈其實對於初學玩水的寶寶是還不錯的一個浮具。但是手臂圈會阻礙了孩子的某一些程度跟活動的能力,比如要划手的時候,只剩下小手臂能做動作,沒有辦法用大手臂與肩膀去轉動的動作」。

另外當孩子要往前游的時候,他/她的手往前伸直,但手臂圈會擋住孩子把頭埋下水中,所以使用手臂圈的孩子通常比較不願意把頭放在水裡面。這反而降低了孩子臉部親水的機會。

充氣的浮力泳衣

浮力泳衣有點像我們平常去玩水會用的救生衣,一種把泳衣跟救生衣結合起來的概念。對於這樣的浮具,筱崴老師談到:「其實浮力泳衣最主要是讓孩子加一個中心浮力一般手臂圈可能都是直立垂直的在玩水,浮力泳衣增加了一個讓孩子水平玩水的動作。我覺得沒有不好,但是也是會讓孩子有一些設限」。

主要是限制了大手臂的移動或是身體軀幹的轉動。

小魚老師提到:「限制了身體軀幹的轉動我能理解,因為平常漂浮在水面的時候,其實很需要身體去找到在水裡平衡漂浮的感覺。如果穿了浮力泳衣,那個感覺會被浮力給撐起來,會少了身體去抓左右平衡的感覺」。

有些家長覺得穿了那個就很安全,就不用理孩子。小魚老師提醒到:「我是真的看過有家長讓小朋友上課的時候穿著那個浮力泳衣,然後從頭到尾都沒有理小孩。真的是滿可惜的。本來是要讓小朋友親水,但反而對小朋友來說是限制去享受水這件事情」。

老師們建議的浮具

浮條

上課時,通常筱崴老師會建議家長都不要用浮具。假如真的需要浮具,譬如要開始練踢水打水的話,會建議用浮板或是長條浮條。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可以把浮條裁成一半,然後用一個圈圈套住二個浮條,就像一隻小船讓小朋友可以攀附在上面,孩子可以很自在的前進。

筱崴老師建議到:「浮條在使用上,你身體控制不穩它還是會翻。比如說孩子頭往家長那邊看的話,身體會歪一邊」。老師們不斷重複說提醒各位家長的就是:任何浮具在使用上家長都必須要在旁邊陪著使用,因為都有潛在的危險,有可能忽然翻過來、或者是孩子滑落、或著是浮具鬆脫。

小魚老師提醒到:「平常家長可能覺得為了避免孩子在水裡嗆到,要讓孩子更安全所以可能會用浮力泳衣,或者是臂圈或是泳圈之類的。但其實我們希望小朋友培養水性,像是浮條雖然會翻,但我們更重視的就是因為浮條是需要小朋友主動的身體去控制,所以才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水性,在水裡的移動的能力」。

所以家長選擇了一個在水裡比較安全的浮具,對於小朋友在水性的部分反而是沒有幫助的。

如果要提升一點難度的話,小朋友可以把整個腋下攀附在浮條上,藉由浮條把自己的身體撐上來控制平衡,孩子有可能會像蹺蹺板一樣前後前後的搖晃,但孩子抓到重心的時候就可以很自在的去做踢腳的動作。

浮條還有一個用法,比如說可以讓孩子騎在上面,讓浮條變垂直,讓浮條整個是垂直的立起來像一個U字形。

浮板

使用過浮條小船之後可以挑戰浮板。浮板的尺寸其實有很多種,有長方形的、也有一般選手在用比較小的浮板,市面上其實有很多各式各類型形狀的浮板,比如說有個洞洞的手可以進去抓的,或是洞洞在後面可以抓在後面,這些都是讓孩子去感受使用那塊浮板,然後身體去控制的能力。

筱崴老師建議一般對初學者來說,使用一般的浮板就可以了,頂多可能加一些小朋友抓把手的位子讓手比較好扣住。或是說可以將浮板打橫,讓孩子手整個伸直扣住浮板的前面增加浮力。競賽型選手在使用練習划手換氣的小浮板因為難度比較高,反而不適合寶寶游泳初學的時候接觸。

筱崴老師補充到:「所以浮板跟浮條的部分我會建議家長多使用,因為家長其實要去幫孩子去找到使用浮板跟浮條的中心浮力,然後讓他/她能夠自在的前進在水中移動,會進步得更快」。

小魚老師最後說到:「還有一個重點是小朋友這個過程很需要有攀附的能力。這才是我們要讓孩子在水裡增進的能力。在水中自救其實非常強調小朋友在溺水或嗆到水的時候能不能牢牢的抓住一樣東西。浮條跟浮板都很需要小朋友這個能力」。

結語

最後回到最重要的一點,家長無論如何都要在旁邊非常仔細小心地盯著小朋友,才可以避免危險發生。在整個水性的建立上,對於小朋友的親水能力、游泳能力跟水中自救能力來說,其實浮板跟浮條會是我們比較建議的小朋玩水時帶的浮具。

*也歡迎收聽童趣悠游Podcast第2季第06集 |嬰幼兒游泳時,適合使用哪些浮具?【小魚老師&筱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