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時間一長,少了許多戶外大動作的遊戲時間,是否有覺得孩子好像變得不太愛動、常常發呆、明明起床很久卻很像剛睡醒、很容易懶洋洋地躺在地上呢?
其實這就是「警醒度」變低的現象!
什麼是警醒度?
警醒度指的是大腦的清醒狀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剛起床與準備要入睡時警醒度會較低。而隨著大腦慢慢暖機,各種感覺開始輸入(如刷牙洗臉所提供的觸覺、周環境音量改變所提供的聽覺…等),警醒度會慢慢調節到最適當的程度,幫助個體能有適切的注意環境所提供的訊息,並有效和環境互動。當警醒度過高時,孩子則容易呈現過度興奮、無法靜坐。
由此可見,雖然警醒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孩子表現,但仍要思考孩子與當下環境互動的品質。例如 : 在下課期間玩很刺激的遊戲時,孩子玩得很興奮尖叫,此時警醒度高,卻是適切的環境互動表現。因此,並不代表警醒度過高或過低就是不好,如何隨著環境適切的調節警醒度才是更重要的能力。
今天就先來談談警醒度過低的行為表現,以及該提供什麼樣的活動給孩子吧!
警醒度過低的行為表現
・對於事情的反應很慢,好像都沒有接收到外在的訊息
・好像沒有聽到別人講話
・注意力不好,常常呈現發呆的狀態
・看起來懶洋洋
・常常一口飯含在嘴巴很久,邊吃飯邊發呆
・大多選擇偏靜態遊戲、不想要玩大動作遊戲,連帶影響孩子體能、食慾等表現。
小提醒:以上是警醒度不好的孩子常會出現的行為表現,但出現這些問題則不一定都是警醒度的影響。例如:選擇性忽略訊息的孩子也會呈現好像沒聽到他人說話、本身就不喜歡玩大動作遊戲的孩子就算警醒度適中可能也不會選擇大動作遊戲…等。
為何居家期間一長,孩子警醒度會變低呢?
在一般情境下,孩子會自主選擇發展所需的感覺經驗。因此,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公園玩盪鞦韆、溜滑梯等都是有助於感統發展。但居家期間大動作時間大量減少,導致孩子整體的活動量下降。這時無論是前庭覺、本體覺的活動都可能大量減少,而當大腦輸入的感覺較不足時,就有可能呈現警醒度偏低的情況。
提高警醒度的方法
增加各種感覺輸入的強度,都是可以提升警醒度的方法,而前庭覺直接作用在腦幹的網狀活化系統,因此利用前庭覺活動調節警醒度效果非常明顯。
在居家生活中,以感統的角度來看,孩子需要哪一類型的運動呢?這篇介紹許多了前庭覺活動,例如跑跳遊戲。但若警醒度太低的孩子,可能連這些活動都興致缺缺,家長則可考慮最直接且單純的前庭覺遊戲,例如盪鞦韆、溜滑梯。
而在家裡的話,兩位家長可以抓住棉被兩端把孩子包起來盪鞦韆,或是孩子躺在棉被上家長拉動棉被讓孩子快速側滾。這些遊戲讓孩子覺得有趣又不太累,有可能因此增加孩子願意執行的動機,有機會能接受到足夠的前庭覺輸入。
小提醒:在給予孩子較高強度的前庭覺活動時,仍需要注意孩子的接受度,同時是否因此出現過度興奮導致較混亂與失控的行為、甚至影響到睡眠時,家長則需要重新調整前庭覺輸入量。
除了前庭覺遊戲外,也可考慮其他感覺輸入的小活動:
視覺:利用較鮮明對比的視覺刺激,例如書桌背景是白色、積木是紅色等,讓孩子更容易注意到積木。
聽覺:選擇節奏鮮明輕快的歌曲或大聲說話吸引孩子注意。
觸覺:使用冷毛巾擦臉或身體、搔癢遊戲,或是噴霧將水噴在臉上等。
味覺:可嘗試較酸的食物,例如無糖優格、葡萄柚之類的水果。
這些感覺輸入,雖然提高警醒度的效果不如前庭覺來的明顯且持久,但方便取得,也很適合孩子警醒度偏低的時候試試看喔。
容易興奮的孩子不適合玩前庭覺遊戲嗎?
對於較興奮的孩子,雖然會先考慮最單純的攀爬、搬運、瑜珈等本體覺運動為主。而躲避球、跳繩和彈跳床,則可以往「興奮的同時也要練習遵守規則」的方向來遊玩,或者同時增加出力的比例。例如由大人推著鞦韆時,孩子用腳夾著球運送到特定的盒子。藉由挑戰大腦的認知作業,讓孩子思考該如何執行,也可以降低越玩越興奮的情況。
調節警醒度的能力
上面雖然聊了許多如何調節孩子警醒度的活動方向,但仍要提醒家長不用過度焦慮,因大腦與生俱來有調節警醒度的能力。例如有些孩子在警醒度很高、很興奮時,可能會下意識地出現很用力握拳、大力跳的動作,這其實是大腦潛意識的利用本體覺活動降低警醒度的行為表現之一;有些孩子在警醒度很低的時候,可能也會出現搖搖頭、大聲講話的行為,來提升自己的警醒度。
但因為每個孩子調節警醒度的能力不同,在孩子年紀較小且察覺能力較不足時,可先由家長提供適當的活動,同時隨著孩子認知理解能力的發展,慢慢引導孩子觀察自己的狀態並學習自我調節的技巧。例如:孩子在警醒度過高且過度興奮時,提醒孩子可以主動找家長來個用力的愛的抱抱等。上課時警醒度過低且想睡覺時,可以喝口冰涼的水等,皆是提升孩子自我調節的行為技巧。
後記:感謝Yuni老師提供關於利用不同感覺系統調節警醒度的方法,並補充關於大腦本身即具有警醒度調節的能力,以及提供居家前庭覺活動的影片,讓這篇文章更完整。
同時是職能治療師、游泳教練的我,喜歡和孩子相處,無論是在水中抑或是育兒路上,希望能藉由專業背景知識,陪伴家長與小孩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