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雖然講了許多引導孩子收拾的方向,但有時候孩子就是真的不願意配合,甚至欠打的想要嘗試不收玩具的結果。如果這時全部都由家長都幫忙收拾,則建立孩子收拾的習慣就會更加挑戰。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以丟玩具來要求/威脅孩子,是適合的方式嗎?
我們常看到許多家長分享這個方式最有效,讓孩子哭過幾次後,孩子以後就會收玩具了!這個情境之下,家長可以往以下三個方向思考。
家長言行不一致的混亂
雖然孩子對於玩具的再出現不一定會詢問,但一定也有大部分的孩子對於玩具的再出現同時感到混亂。雖然表面看似不一定有什麼明顯的行為,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盡可能的和孩子說真話、認真說話,是建立親子關係與信任的重要方式。
家長的權力上限
孩子的玩具,家長有權力丟棄嗎? 在孩子還無法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時,能因為孩子行為不符合家長的要求,所以家長有主宰物品去留的權力嗎?
與珍惜玩具的概念背道而馳
我們所希望傳遞的概念是珍惜、保護、為自己的行為與玩具盡到保管的責任。但因為孩子無法收拾,將玩具丟掉則無法傳遞需要珍惜玩具的概念。
雖然這個方式成為大家常使用且認為是有效技巧之一,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在育兒路上我們手中握有的方式與彈性不足,讓我們在氣急攻心之下,潛意識的選擇以前我們被對待的方式。
此外可預想的是,有些孩子對於威脅策略更容易感到自己權力的限制,進而出現更多挑戰與故意的叛逆行為。
如何幫孩子保管玩具? 並同時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嘗試上篇所討論到的技巧,但孩子完全因為「配合度」而不願意收拾時,明確告知孩子:
「很可惜你沒有辦法好好收拾和保管、保護你的玩具,我會先替你保管這個玩具,因為這個玩具是我很珍惜的,我不想要玩具不見,也不希望阿公阿嬤或是你因為踩到玩具而跌倒」
「如果由我來收拾,那麼你會有一段時間無法玩這個玩具,直到我覺得你可以好好保管時,我才會再將玩具拿出來給你」。
在和孩子表達這些概念時,避免利用威脅恐嚇,而是明確地傳達出對於孩子最適合的選擇的方向,同時也傳達對玩具的珍惜與重視。
當孩子再度要求玩這個玩具,卻因為被家長收起來而不能玩時,家長可先同理孩子「好難過」的心情,並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表達出「因為還無法好好收拾,所以現在還無法玩這個玩具」的失落,直到觀察與重複確認孩子能配合收拾時,再將玩具重新還給孩子。
由家長保管的方式,雖然一樣是暫停孩子玩玩具的機會,但利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達我們想要教導孩子珍惜與負責的概念,也可以提供給家長們嘗試看看。
幫助孩子有正向經驗回饋
由家長保管這個策略雖有效,但會先讓孩子感受到剝奪,所以如果家長在情緒狀態還有思考的餘裕時,並不建議把這當第一個執行的方法,而是在嘗試各種方式都無效後,才會建議使用,避免陷入孩子感受到威脅進而更容易出現故意與挑戰的行為。
此外,在學習路上,藉由各種正向的結果去加強所期待的行為表現,能降低孩子在成長路上感受到的限制,尤其對於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更能明顯感受到差異。因此剝奪與暫停的行為策略仍屬於不會在第一線就立刻使用的方式,想盡辦法幫助孩子一直成功的回饋更是重要。
育兒路上,理解孩子現階段的發展能力,以及能配合規範的程度,慢慢引導孩子前進,並理解很多時候在有與無之間,是有許多彈性與波動的成長空間。以收玩具為例,其實孩子能自己獨立收完的比例是漸進式增加,絕對不會只是有收和沒收的這兩個極端。在使用各種引導策略後,更細膩的觀察孩子,同時與爸爸媽媽朋友們討論,讓我們不留於只有一種回應,更能一起在育兒路上成長。
我們也製作了Podcast節目與臨床心理師-豆豆老師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家長們可以來聽聽看喔~
同時是職能治療師、游泳教練的我,喜歡和孩子相處,無論是在水中抑或是育兒路上,希望能藉由專業背景知識,陪伴家長與小孩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