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

面對孩子的「不要不要期」,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參與課程呢?

不要不要期

2歲前後所發展出的不要不要期,大概會坐落在孩子1歲半~3歲之間。此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認識自己,也開始探索世界,需要在不斷的探索階段當中,知道自己的能力與限制,是心理發展階段極為重要的一個過程。

自我概念,包含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力、對事情的喜好…等,此階段的孩子或許會為了說不要而拒絕,但藉由不斷的「說不要」的過程, 孩子其實需要的是「掌控感」、與「我能感」。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被理解」與「被尊重」。 

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引導孩子安全的探索世界、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概念、在父母溫和與堅定的引導之下認識界線與限制,進而與孩子共同調節情緒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孩子情緒調節之能力,讓孩子找到適切的方式與自己的憤怒共處,都會是家中有兩歲孩子的挑戰。

因此,在親子共游的團體課程之中,家長可以把握以下兩個大原則,讓家長與孩子更能享受親子共游的時光。

原則一:看到孩子的需求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許多想法與喜好, 也發展更豐富的情緒層次(恐懼、緊張、害怕、好奇、期待…),但語言發展卻還未能夠表現出所有的需求 ,因此可能所有的想法與感受,都只能用最簡單的「不要」來呈現。

「我好喜歡玩球球,我想要一直抱著球球」

「浮起來的感覺好緊張,我不習慣,我想要媽媽把我抱緊緊的。」

「上次嗆到水,好可怕,我不想要這麼靠近水面。」

「我真的好喜歡玩這個玩具,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了。」

「我累累了,昨天沒睡好,腦袋昏昏的,剛剛練習的手酸酸沒力氣了。」

「剛剛同學潑水潑到我,我不想要靠他們太近。」

「我想要和他們一起玩,好好玩喔」

「為什麼你都不聽我說話!」

以上這些想法,有可能都是孩子「說不要」的原因,因此從孩子的表情與小動作去猜解「不要」謎題,看到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說出需求,除了增進孩子覺察本身情緒的訊息、增進孩子口語表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同理與理解的環境下,更能培養孩子與家長的親密連結。

原則二:利用遊戲提升動機,取代要求遵守規範

2歲孩子的發展主要目標在於建立自我的我能感,並在不斷的探索之中認識自己,孩子自我的概念建立的更穩定後,才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與同儕和團體互動的階段,進而開始培養更多需要遵守上課規則的能力。換句話說, 孩子需要先長出自我的概念,才會再進入人際互動的階段 。因此,遵守上課規則的能力,則會坐落在孩子約4-6歲階段更為需要。

當然,這不代表2歲的孩子在搶奪玩具、打人、做危險的事情時只能放任孩子, 而是當我們畫出基本的界線後,在同理孩子的需求前提,帶著孩子認識界線,並在孩子因碰撞界線而有情緒產生時,同時學習著情緒調節的技巧  。這將會是2歲孩子與家長的練習方向。

於是,在課程之中,當孩子對於團體遊戲的興趣不高時,家長旁敲側擊的抓到孩子的興趣(參考文章:DIR-Floor time 樂在地板時間: 試著讓自己成為孩子生命中的玩具),讓孩子帶著閃閃發亮的好奇眼神加入,而非被要求上課,才會在符合2歲孩子的發展需求之下,同時讓孩子有機會快樂地接觸水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聲音有被聽到、自己是被理解與關愛之後,孩子知道自己不需要這麼大聲表達也會被聽到時,不要不要期的症頭更有機會順利的度過。 

結語

育兒的困難在於,教養技巧並不是我們身為爸媽之後就內建可以被活化的能力, 大多時候我們只會複製我們被教導的方式來帶養我們的孩子。 

因此,不斷地從育兒挑戰中找到照顧自己與引導孩子的方法,將會帶給我們與孩子更親密的關係,並讓孩子理解自己在父母眼中是如何「獨一無二」的重要, 這種無可取代的價值感與歸屬感基底,更幫助孩子未來更容易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