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育兒教養

「入幼兒園準備班」開班囉~


家中有今年即將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嗎?您是否擔心家中高敏感的孩子在幼兒園的適應問題呢?

入幼兒園生活,應該可以算是育兒生活的一個大關卡。尤其自己在送小孩讀幼幼班的適應過程中體會到,無論是家長或孩子的焦慮,在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之下,可能是會被壓抑、忽略甚至被批評的。

「哭一哭就沒事了!」一直是在準備入幼稚園的前後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當然,我們同時也相信孩子的復原力、也相信孩子最終一定能適應環境,但是,這個過程是否可以用更加同理與接納的方式,陪伴孩子與家長們一起面臨這個挑戰呢?

如何漸進式的練習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在滿足安全感的前提下與老師建立依附關係、讓孩子學習進入團體生活的技巧,是我們開班的重要目標。

「入幼兒園準備班」適合哪些孩子呢?

不同氣質的孩子,對於新環境的適應、探索的時間皆不相同,在尊重不同孩子的氣質前提之下,嘗試找到最適合的方式讓孩子有正向參與的經驗,誘發孩子本能的動機,並更願意去嘗試,是我們的目標。

那「入幼兒園準備班」究竟適合什麼氣質表現的孩子呢?

需要較多時間適應環境的孩子

有些孩子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好,即使家長沒有時時刻刻跟在身邊,也能很順利自然的就自己加入、參與團體的活動。但有些孩子,在面對團體活動時的排斥、焦慮與哭鬧的時間與強度都比較高,則需要家長花費心思安排、練習體驗,也許會從時常見到的親友孩子開始,約定固定時段嘗試一起相處、一起出遊,或是努力帶著孩子到各大親子館、親子教室去嘗試觀察其他的孩子或練習參與活動。

像這樣 #情緒強度高#情緒調節能力較弱 的孩子,若是進入幼兒園,沒有類似情境的練習經驗,或沒有安排家長陪伴漸進適應的彈性作法時,則可能預期「上學」對於孩子與家長,都將會是不小的壓力。

較常引發紛爭的孩子

有時,孩子表現出「沒禮貌」、「危險」的舉動,其實不見得背後都是具有惡意的意圖,例如孩子插隊,其實可能只是出於太興奮或太好奇,且還沒學會如何去觀察周遭他人與環境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粗魯的衝撞、推擠,可能只是出於本能為自己爭取所需的反應,且還沒學習如何與同儕一起「安全的玩」的方法。

這些行為的背後,需要的並不是懲罰、責備,而是需要「#好好的看見#孩子的意圖與困難,利用說明、示範、正向引導、給予練習的機會,才能讓孩子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能有效學習到合宜的人際互動技巧,以免孩子被誤解或是被錯誤標籤後,反而可能讓情況惡化降低孩子的自信、增加羞愧感,而使孩子往後更容易出現轉為「故意」或「挑戰」的行為。

較有主見、不易配合團體常規與指令的孩子

有些個性較有主見的孩子,有時對於團體活動指令的配合度並不穩定。此時,參與「入幼兒園準備班」則期待能嘗試讓孩子在兒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共同專業設計的有趣、好玩活動裡,不經意的吸引孩子參與,引導孩子逐步熟悉團體的概念與要求,而兩位老師也能和家長共同討論,如何以正向的態度與技巧來鼓勵孩子參與團體活動,努力在「#尊重孩子」與「#尊重團體」之間取得平衡。

不善於描述經驗與情緒的孩子

孩子的口語表達發展速度不一,對抽象情緒的理解、覺察、區辨、表達又更不容易了,在遇到初入幼兒園這樣較大的壓力情境時,若是孩子說不出來,就會以本能的「戰鬥、逃跑、凍結」反應來應對,亦即,孩子可能以發怒、攻擊、抗拒、哭鬧、逃避、或完全僵化等行為來展現。

不過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對於壓力的反應可能不那麼外顯,而是以另一種較「隱性」的方式呈現,像是本來在家中已經戒尿布、能夠自己吃飯的孩子,卻可能不願意在學校上廁所、不願在學校吃飯…等,也都是常見的一種壓力反應。因此,對於這類型的孩子,也都很需要一些預備、漸進適應、彈性處理的作法,協助他們降低將入幼兒園的壓力程度。

「入幼兒園準備班」可以帶給孩子什麼幫助?

我們模擬幼兒園的活動,根據幼兒心理與職能的相關專業知識背景,設計符合孩子發展階段的有趣活動,在超低師生比(2位老師:6位孩子)的安排下,尊重每個孩子獨有的特質,以正向、彈性的方式,引導孩子漸進式的參與、融入、適應團體生活,練習進入幼兒園所需的相關能力,如:注意力、環境與人際觀察、社交互動技巧、團體活動參與等,期待能減少孩子與家長進入幼兒園的適應時間與壓力,讓家長與孩子更能有方向的為入幼兒園生活準備。

考量讓孩子們能有更充裕的團體正向經驗,因此我們開設12堂課為一期。這12堂課到底可以讓孩子們獲得什麼呢?我們列出了三大重點,提供給家長們參考:

熟悉上學的情境與常規,提升面對困難、壓力時的情緒穩定度與問題解決能力,降低入幼兒園的挑戰程度

入幼兒園準備班,是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給予多一些練習、學習、適應加入團體的機會,讓孩子初步接觸一個成員固定、環境固定的上學環境,預先了解上學後需要學習、遵循的規範與人際互動技巧,若是遇到一些挫折、困難或是挑戰時,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自己又能怎麼做…等。

在課程裡,兩位具備 #兒童發展相關專業 的老師,會依據孩子的特質、行為反應,#每週彈性調整#設計逐步提升難度的團體活動,引導孩子穩步學習進入、參與團體,並學習吻合其發展年齡的人際技巧與問題解決能力,以降低未來實際入幼兒園的壓力與挑戰

在提供孩子安全感的情境下,漸進練習與家長分離、獨立上課,並與陌生大人(老師)建立依附關係

有些孩子面對陌生情境時的情緒反應穩定,即便沒有爸媽在身邊,仍然可以很快被玩具或活動吸引,自在參與團體活動;但有些孩子的情緒較敏感,在對環境尚未感到安全、放鬆時,本來就已經警戒、緊繃著的情緒,若是再要求孩子與主要提供安全感來源的家長分開時,則可能導致孩子更加焦慮而強烈抗拒參與任何團體活動。然而,並不是每間幼兒園都能採用溫和、漸進、個別化適應的方式,讓每個不同氣質的孩子有時間去做這樣的練習。

因此,本課程提供與示範,如何以漸進方式和技巧,協助孩子在陌生環境下,逐步感受安全、自在,與原本陌生的老師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並引導家長如何觀察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反應,掌握可以逐漸從團體中抽身離開、讓孩子能獨立參與課程的步調,藉此協助孩子「#獨立參與團體#與陌生大人建立關係」的 #正向成功經驗與自信,幫助孩子在未來入學後能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提供「當下、此時此刻」的學習機會

入幼兒園後,親師溝通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常見的情況是,老師和家長只能在送孩子上學或接孩子放學的短暫時間裡,討論孩子在學校的情形,而當孩子遇到一些人際互動困難,或表現不適應/不適切的行為,例如:打人、搶玩具…等,若是家長只能事後回家在與孩子討論、引導、甚至處罰,孩子可能早已忘記或說不清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這樣對於孩子學習「究竟該怎麼表現出適切的人際互動技巧」的效果可能都不甚理想,因為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在「#情境發生當下」的學習經驗是最重要的。

因此,本課程設計 #低師生比的小團體(2位老師:6個孩子),更容易立即的引導、提供孩子學習如何兼顧「#滿足自己的需求」與「#展現適切人際互動行為」,#提升孩子對人際互動的自信與熱情,避免其在人際互動經驗下總是感覺挫折、不知所措,而對獨立參與團體失去自信。而家長也能學到如何把這些引導技巧,帶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裡落實。

師資

豆豆臨床心理師小魚職能治療師,兩位老師除了具備兒童心理發展與職能發展的專業外,也都是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的家長講師。期待在兩位老師的協助下,陪伴家長與孩子們為入幼兒園生活一起做準備。

課程內容

家長回饋

上課側拍

*側拍照片皆經家長同意後放上

老師們課後感想

從我們8月初剛結束的「入幼兒園準備班」孩子們的表現來看,著實驗證了我們的上述想法:課程中的孩子們,在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分離、練習獨自上課的時候,各個都情緒大致平穩、能持續參與團體活動、下課後開心且自信的和爸爸媽媽分享課程中的活動或作品...,甚至有些比較焦慮、敏感性格的孩子,能在分離時安心、自信地跟爸爸媽媽揮手道別呢! 

雖然孩子們在獨自上課的時候,可能還是有時會想念爸爸媽媽,遇到挑戰時可能會有點緊張,但過程中真的完完全全沒有出現爸爸媽媽們事前擔心或預期「得讓老師從自己身上拔下哭得很激動的孩子、硬抱進教室裡」那樣心疼又不捨的畫面出現!  (說實在的,這次的經驗也很振奮我們:「安心地分離是完完全全做得到的!孩子們真的不是必須得經歷那麼激烈、難受的哭鬧才能成長啊!」)

期待我們能持續努力下去,讓這樣的想法與理念逐漸拓展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大眾能給予孩子們與家長們滿滿的安全感與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