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教養

從依附關係看「入幼兒園準備班」


文:小魚老師豆豆老師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所有嬰兒在出生後賴以生存的心理養分,是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情緒發展以及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

 嬰兒可以在出生後與照顧者所建立的安全依附關係之中,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被在意的、被關愛的、是世界上有價值的存在。  而在遭遇困難與挑戰時,知道照顧者會提供自己一個值得信任、可靠的安全庇護,並且能從這段關係之中,獲得情緒與心理上的撫慰與支持,因而有了願意再次嘗試面對挑戰的勇氣。

對兩、三歲的小小孩來說,入幼兒園上學去的挑戰,就意味著他們需要與從小信任與依賴的照顧者分離。此時,與依附對象的分離可能會帶給孩子的擔憂、焦慮甚至恐懼的心情,若有台心情翻譯機可以協助他們發聲時,可能就會包含以下的想法:「我和爸爸媽媽(依附對象)之間的人際連結是否會有所變動?」、「在新的、陌生的環境之中,我是安全的嗎?我會被喜歡嗎?」、「是否有新的大人能和我建立關係、讓我信任與依靠呢?」等。

由於孩子的認知與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比較難透過語言上的說明與解釋,來有效地回應孩子上述的內在想法與疑問,進而降低他們的焦慮與恐懼。此時,孩子們若能有實際的經驗去感受到安全地面對分離、安全地與新的大人(老師)建立關係,便能有效且實際地降低他們不安的感受。

正向經驗中建立安全感的「入幼兒園準備班」

為所有孩子們個別量身打造活動的「入幼兒園準備班」,就是在這樣的思考邏輯與基礎上運作的。我們提供實際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們在陌生環境中逐步建立安全感,讓孩子們在感覺安全的情境下,透過有趣且適合孩子發展的活動,誘發孩子自然地展現好奇心與探索能力,經由參與活動的經驗,實際感受到身處於團體活動之中的自信與樂趣,進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孩子們藉由這樣的正向成功經驗,又更加感到安全、更能持續自在參與,甚至願意嘗試適合劑量的挑戰,得以從中達成發展與成長的任務。

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之中, 孩子們會不斷地在「回頭尋求依附」與「願意向外探索」這兩端之間來來回回的移動  :在向外探索的時候,反覆地回頭確認自己的依附關係不會斷裂,也同時確認外在環境的安全。當孩子能在這兩端之間自然地移動,一次次的體驗到原本的依附關係仍然穩固,同時外在也確實讓自己感覺安全的情況之下,就能累積出無數次感覺安全的「微分離經驗」,而能在後續真正面對實際的分離時,仍然感到安全與信心。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來看,這樣充滿安全與信心的分離經驗,反過來更能因為「對於和依附對象的重聚充滿信心」而加深安全依附關係:除了確定我們實際的分離不會讓關係斷裂之外, 更能把依附關係由「物理上具體地在一起」,擴展到「心理上抽象地在一起」  -就算我們的身體沒有在一起,但我們心理上的連結仍然穩固地存在。

孩子感受到真正深層且廣義的「安全感」

對於兩、三歲的小小孩來說,這樣具有安全感的分離過程,不意味著孩子絕對不會哭泣、不會有任何難過、擔心、捨不得、害怕、緊張...等負向情緒感受與相關的想法,而是孩子會在充滿各種自然的情緒反應與需求的時候,經由照顧者對自己情緒的理解、接納與回應,感受到「被理解、被在意、被關愛」的感覺,這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深層且廣義的「安全感」。

若翻譯成孩子心中的白話文來說,可能就會是:「我愛的爸爸媽媽重視我的心情,可以理解我的緊張、我的擔心、我的捨不得;我如果哭了會安慰我,讓我在哭完之後會有一點點勇氣去試試看;他們不會因為我哭,就覺得我不好、我很討人厭、很煩、很糟糕,或是認為我愛演戲、很誇張等這樣評價我;我確定他們是關心我、愛我的。」

 孩子會在這些經驗之中親身體驗到:「爸爸媽媽願意努力了解我、等待我、安慰我、接受我的各種正向和負向情緒,這些經驗會再深化我們的依附關係,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地方不只會因為我的開心而開心,同時也會承接、涵容我的害怕、生氣、失望、挫折...等心情,告訴我該怎麼好好表達這些情緒,我會知道不管我有什麼心情,我都是「好的」、我值得被愛著。」  

「入幼兒園準備班」的設計,就是期待我們能陪伴與支持家長們,提供給孩子們成長所需的健康與安全的分離經驗,並且在這個歷程之中,也回過頭來協助親子之間能有更加鞏固與親密的依附關係。

被驗證的想法:安心分離是完全做得到的

從我們8月初剛結束的「入幼兒園準備班」孩子們的表現來看,著實驗證了我們的上述想法:課程中的孩子們,在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分離、練習獨自上課的時候,各個都情緒大致平穩、能持續參與團體活動、下課後開心且自信的和爸爸媽媽分享課程中的活動或作品...,甚至有些比較焦慮、敏感性格的孩子,能在分離時安心、自信地跟爸爸媽媽揮手道別呢!

 雖然孩子們在獨自上課的時候,可能還是有時會想念爸爸媽媽,遇到挑戰時可能會有點緊張,但過程中真的完完全全沒有出現爸爸媽媽們事前擔心或預期「得讓老師從自己身上拔下哭得很激動的孩子、硬抱進教室裡」那樣心疼又不捨的畫面出現!  (說實在的,這次的經驗也很振奮我們:「安心地分離是完完全全做得到的!孩子們真的不是必須得經歷那麼激烈、難受的哭鬧才能成長啊!」)

期待我們能持續努力下去,讓這樣的想法與理念逐漸拓展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大眾能給予孩子們與家長們滿滿的安全感與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