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養方式會遇到什麼困境呢?
傳統教養,屬於「被動反應」的教養模式,意指當我們感受到心煩、內疚、被挑戰、憎惡抑或是無助時,被動的讓這些情緒帶著我們出現「打、罵、怒吼、懲罰…」等行為。然而,在憤怒的背後,其實藏著許多對於教養感到挫敗和沮喪、無能為力以及找不到教養方法的無助。
這些感受或許會被盛怒給蓋過去,但並不會消失。於是,傳統教養讓我們與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陷入了挫敗的惡性循環。「打、罵、怒吼、懲罰…」或許可以立即短暫的改變孩子行為表現,但在教養的漫長路上,卻剝奪孩子無條件被愛的價值感,同時也讓家長喪失好好愛孩子的能力與勇氣。
孩子被對待的方式,是孩子建立自我認識的一個層面。當孩子被打罵處罰時,可能只會覺得自己不被愛,不然,為什麼需要害怕愛自己的人呢?
什麼是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是一種家庭教育管理模式,基於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德瑞克斯為父母發展的指導方案,由簡尼爾森(Jane Nelson)教育博士與知名諮商心理師琳洛特(Lynn Lott)合作發展而成。
「正向教養」是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和建立相互尊重關係的體驗式訓練課程,教導成人如何不懲罰、不打罵,教出自律自信又有勇氣的孩子。
在過去近40年期間,「正向教養」的理論和方法已經成為美國主流親子教學方法之一,由家長、教師、兒青輔導人員和照護者等廣泛應用,幫助了無數家庭和孩童。
正向教養可以提供我們什麼教養上的幫助呢?
正向教養,學習不直接對情緒源做反應,而是用積極應對的方式去思考如何回應孩子,這意味著我們在教養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嘗試、覺察與尊重「自己」與「孩子」的感受,才有機會由被動走向積極主動的教養方式。
找到愛孩子的教養方式,是非常困難且需要不斷學習。其中同時也要考量孩童階段的我們,成長環境是否曾讓我們感受到被愛、尊重與接納;若過往未曾體驗情緒被接納的感受,要求自己去接納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給不出我們沒有的東西,若我們不曾感受過同理」
「要同理孩子則更需要有意識的練習」
「若我們在處罰打罵下的環境長大,打罵與處罰深深的刻在我們大腦,所以我們只會反射性地,繼續用這個方式教育我們的孩子(代間傳遞) 」
育兒過程之所以有太多的挫敗感,是因為缺乏正向經驗長大的我們,卻嘗試著用「鼓勵」、「賦能」的方式去傳達對孩子的愛,這是一件很困難但卻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像任何事情一樣,不斷的練習一定會有幫助,學習「覺察」、「接受」自己,讓我們在教養路上的崩潰經驗,都能成為學習的養分,讓我們在教養路上能多更多「選擇」的方式。
正向教養課程當中,除了提供教養策略與工具,降低家長育兒路上的挫折,同時也能在教養過程中,不斷地滋養孩子「價值感」與「歸屬感」,核心概念都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讓孩子有更穩健的根脈,長出未來與重要他人親近且緊密的人際連結能力。
被愛不是孩子理性的推理爸爸媽媽辛苦工作賺錢帶我們出去玩,所以我是被愛的。而是主觀的感受層面,孩子怎麼樣感覺到自己對爸爸媽媽是重要的?
「我不配合時,會不會被拋棄、留下、不能回家、不能上床睡覺?」
「我生氣時,會不會被打罵? 」
「我難過時,是不是會被要求不要再哭了? 」
「我的需求感受有被在意嗎? 」
學習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是身為爸媽的我們可以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適合學習的人群
家長、教師、兒童和青少年的輔導人員和照護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準備成為父母、或是熱愛學習與成長的你!
正向教養研發出超過100項溫和堅定的教養工具
正向教養的課堂格外生動有趣,不同於一般課堂,是將知識與學理透過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 讓參與者從自身體會感悟之中學習,進而產生智慧結晶和個人的成長與突破。
上過課的家長怎麼說...
可能時間有限,有的主題活動沒辦法完成呈現,如果分兩天時間可能可以有更多ㄧ點的討論。課程品質很好 6-8人人數剛好,才能聽到不同家長的經驗分享藉而反思,但也不會因太多人而沒辦法提問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