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游泳

寶寶脖圈游泳、嬰幼兒親子共游、幼兒游泳有什麼不同?


你知道寶寶脖圈游泳、嬰幼兒親子共游、幼兒游泳有什麼不同嗎?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要讓孩子趁早接觸水、培養孩子喜歡/不怕水、獲得水中自救的基本能力,甚至是愛上游泳這項運動。

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在上網搜尋時,可能會看到不同的關鍵字而產生混亂。譬如:寶寶游泳、寶寶親子共游、親子游泳、 嬰幼兒親子共游、嬰幼兒游泳、寶寶脖圈游泳、脖圈游泳、幼兒游泳、嬰兒游泳、新生兒游泳、新生兒Spa等等。

雖然看得眼花撩亂,但其實依照課程的內容,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脖圈游泳,最適合3個月以下的寶寶,家長不用下水。第二種是親子共游或稱嬰幼兒親子共游,特點在於家長需陪伴下水,適合滿月後到四歲前的孩子。第三種是幼兒游泳,適合四歲以上的孩子,家長不需陪伴下水。

那這三種類型游泳有什麼差異呢? 家長應該怎麼選擇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呢? 我們製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下載比較表),以及整理了詳細的介紹,快來看看吧!

寶寶脖圈游泳

讓孩子身體與四肢接觸水流,感受水所提供的觸覺

多在產後護理之家、月子中心、托嬰中心以及少數嬰幼兒游泳館可見,而有浴缸的家庭也可以在家中嘗試。

這類型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身體與四肢接觸水流,感受水所提供的觸覺,同時在肢體揮動時可以感受到水阻的回饋,增加孩子「本體覺」的回饋。

什麼是本體覺?

本體覺是負責偵測肌肉與關節的位置,讓孩子更能認識自己的身體,且因本體覺的受器位於肌肉與關節內,因此當需要出力或是較多伸展的攀爬、推、拉等動作,都能提供孩子豐富的本體覺活動。

本體覺活動幫助孩子冷靜、降低衝動行為表現。

因為脖圈的使用是以脖子當作支撐點,全程仍須非常小心寶寶的呼吸道狀況,且需要專注地注意寶寶安全。

此外,考量寶寶在2-3個月左右開始發展手眼協調,脖圈游泳讓寶寶眼睛較難或無法看到水,因此在發展考量上仍建議多能讓寶寶「看」到手的活動,建議針對月齡小的寶寶,利用每日的洗澡時間,在澡盆或浴缸玩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延伸閱讀】

「嫩嬰在家這樣玩水」系列影片公開中

您的孩子可以在浴缸中學習的6項游泳技能

嬰幼兒親子共游

這類型的課程適合滿月後到四歲前的嬰幼兒,是以考量「嬰幼兒身心理發展」為基礎所設計的課程,因此至少需要一位家長陪伴下水。建議陪伴者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在孩子初期下水時能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心理發展上,課程著重在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鼓勵家長與孩子共游共樂,在這樣的過程中當孩子安全感被滿足後,能自然的誘發出孩子探索水的興趣與動機。

此外,水提供了豐富的感覺經驗,舉凡全身性均勻的觸覺輸入、水阻所增加的本體覺回饋,以及因姿勢改變、重力與浮力相抵、水流擾動等的前庭覺輸入,讓水中活動成為同時具備前庭覺、本體、觸覺都非常豐富的環境,提升孩子感覺統合發展。藉由豐富的感覺輸入經驗,讓大腦不斷整合不同感覺資訊,進能做出適切的回應,即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過程。

小整理:

・水的包覆:觸覺

・水阻:本體覺

・姿勢改變、重力浮力相抵、水流:前庭覺

什麼是前庭覺?

前庭覺偵測器位在內耳中,如同視覺是負責接收到光線刺激,前庭覺則是負責接收頭部位置移動與速度改變的刺激。因此在各種有加速度的動作,如改變姿勢、方向、速度等動作,都能提供豐富的前庭覺輸入。

在動作方面,前庭覺也與平衡相關,當孩子能有效率的解讀並整合前庭覺輸入,更能快速地去調整身體姿勢,幫助孩子完成平衡的動作任務。

此外,高強度的前庭覺也可以讓警醒度較低的孩子呈現較專心、專注的表現。

當孩子對於水的興趣被誘發後,水中安全的自救動作與游泳動作的技巧就更能慢慢地疊加上去。 此階段會利用「潛水反射的機制」讓寶寶習慣口鼻入水且不嗆水,進而銜接到幼兒游泳的主動悶氣,也是親子共游的特色之一。

幼兒游泳

四歲以上的孩子在發展上,已經能安穩地和家長分離,且慢慢地更具備參與團體能力,因此家長不用下水陪伴,孩子單獨下水的幼兒游泳是傳統最常見的學習游泳的方式。

幼兒游泳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一樣具備豐富的感覺動作經驗(觸覺、本體覺以及前庭覺),來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發展。

而在動作技巧與指令上,4歲以上的幼兒也較能理解與配合。

讓孩子感受到水的樂趣,是幫助孩子習得游泳技巧的重要過程。因此若屬於較敏感、在水中容易較緊張的孩子,仍建議先利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水中感到放鬆與自在,再開始學習動作技巧。

【延伸閱讀】

幼兒游泳課中,如何有技巧地引導「怕水孩子」呢?